坛丘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元代就有名人隐居于坛丘;自明至清,曾产生探花及多名进士、举人,也有不少隐居的文化名人。古代人物主要从明弘治、嘉靖及清康熙、乾隆、光绪时的《吴江县志》《乾隆震泽县志》《乾隆盛湖志》《道光平望志》等志书中找到。
本卷对已故的坛丘人或迁居坛丘的突出人物立传;对通过查找资料或直接联系等方式收集到的2000年7月前在坛丘工作时被评为省、市级(地级市委、市政府)先进人物,坛丘籍副县级、副高级人士及他们在外地工作期间评为省市级劳动模范的先进人物,列入人物简介及人物表。
本章收录历代进士7人,历代举人9人,隐士、册封人物5 人,收录1994年1月版《盛泽镇志》中坛丘人物4人。人物以卒年为序。
钱大有(生卒年份不详)字明远,原籍嘉兴。为自己作诗水平不高而遗憾,就无书不读,于是文思通畅。隐居柏字圩(今新东村),濒临烂溪,从前误传他的葬处为钱王墓。清道光时,金匮钱泳是其后人。元朝时,有人为钱大有树碑,称他为“农隐公”。
周用(1476—1547年) 字行之,号白川,烂溪人。明成化十六年(1476年),生于烂溪畔母亲家,父周昂入赘计氏。周用原姓计,中举后归宗姓周。去世后葬于十八都西亢圩,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肃,入府学乡贤祠,被称为名臣。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进士,正德(1506~1521年)初年,选为南京兵科给事中,补礼科,改南京兵科。他劝阻明武宗派遣宦官到乌斯藏(今西藏)迎活佛;上奏折请求罢免尚书、都给事中等官及惩治镇守江西的太监黎安。出任广东左参议时,镇压番禺盗寇九百余人。嘉靖初年(1522~1566年),任浙江按察副使,补山东兵备副使,升福建按察使,改河南右布政使。代理监司时,审讯南阳监狱积案,平反冤案。大旱之年到汝宁(今汝南)户籍处查清住户,发钱物赈济饥民。嘉靖八年(1529年),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今赣州一带)军事。当地流民造反,他认为“治盗当塞源”,下令各县均衡徭役赋税,延缓征税,安抚流民。准许造反流民,戴罪立功。第二年,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他调整商税,商人重返南赣,当地商业得到发展。周用受召入朝任佐院事,后调任吏部右侍郎,又升任工部尚书。他发现采购物资的官员与商人勾结,接受贿赂,就令百姓将官府采购的货物直接送入衙门,且立即结账。后改任刑部尚书。京城9座庙遭雷击起火(俗称九庙火)后,自请免职。嘉靖十五年,因众官推荐,官复原职,到外地督察河道治理,数月后改为督察水道运粮。皇帝召见,授任左都御史,加封太子少保。嘉靖二十五年,任吏部尚书,第二年在任上去世。著有《周恭肃公集》。周用能书善画,至今苏州博物馆藏有他的书画作品。周用有四子:国南、兆南、式南、乾南。
钱卿(生卒年份不详)字廷佐,岁贡生,十八都人,钱瀛子,家住后溪,自号后溪居士生。写作勤勉不倦,文章常有新奇精彩之句,意气奔放,不按写作规范。得到苏轼的文章,读后兴奋喜欢,于是把研读苏文作为学业。明正德己卯年(1519年)应天乡试中举人。又不愿经商,家境不富裕。喜与友人议世事,作诗文应和。诗风豪放。54岁去世,著有《后溪集》。
钱于邻(生卒年份不详)字震卿,拔贡生,钱卿从子。浙江嘉善籍。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举人;三十五年丙辰科诸大绶榜三甲一百五十四名进士。任福建省邵武县知县,后升任四川道佥事。
朱明德(生卒年份不详)字不远,柏字圩(今新东村)人。明末诸生,研究经义颇有声望。清军入关后,隐居于烂溪之滨潜心学道,深有体会,内养充沛,精神旺健,到老不衰。弟子有记录者数百人。所辑《广宋遗民录》,按程克勤书录而扩充到400余人,昆山顾炎武作序而刊行。诗风平和而自有风骨,著有《天地间集》。
计大章(生卒年份不详)字采臣,号需亭,琪字圩(今新东村)人。年轻时很有名声,受到浙江学使黎元宽赏识,文章全州取冠。后隐居乡里,著书乐道。曾去拜见明相国黄道周,黄勉励他说:“做学问不愧一个‘人’字就行了”。计大章对此衷心信服。清入关后,不再求取仕途,只专心讲学。以体会“天理”为宗旨,潜心研究濂洛之学。桐乡张履祥跟他有深交,写文章记述他为人。临终前嘱咐儿子们“勤俭、孝友、廉耻”。其门生仲文涛把他葬在琪字圩八只(转)湾。著有《学庸解玩》《大学解》《中庸解》《玩易随笔》《洗心斋语录》《读易随笔》《洗心斋诗文稿》等。
钮棨(生卒年份不详)字荪(森)如,号易庵,晚号溪干野老,诸生,东汲港(今南心村)人。学问广博,爱好古文,不愿在八股文上下功夫。清军入关后,更号节庵,不再求取仕途,隐居西白漾之滨,建贞白楼,周围种许多竹子,庭院内无杂树,只有几株菊花。每天跟周灿、计大章、朱明德、王孙谋等人结诗社,赋诗饮酒。诗歌格调学习唐人,而五言古诗意境高远,尤得张九龄、陈子昂的神韵。曾与同县潘、吴两人为友,关注明史,各有诗作,以记述明代之事。著有《贞白楼诗集》《独醒编》。
潘尔彪(?—1645年),字京慧,南旺(王)港(今利农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从小喜欢经史,家无藏书,就从熟人那里借阅、抄录。曾在庙里读书,因潜心构思文章,竟将砚墨当糖蘸着吃粽子。崇祯丙子年(1636年)与孙兆奎在乡试中同时中举。孙兆奎与吴易创立白头军抗清,屯军长白荡,潘尔彪常在军中。清顺治二年(1645年)8月,潘尔彪因事出关到震泽镇,卧病在王锡阐家。听到孙兆奎战败被捕的消息,半夜拍桌而亡,时年41岁。著有《虞性草》。
计东(1625-1676年)字甫草,号改亭,秀水籍,茅塔村人,去世后葬在焉字圩斗家浜(今郎中村8组)。15岁,补嘉兴籍诸生。明清之交,世事混乱,在家熟读《十三经》《二十一史》,旁及兵法、阴阳、测候等书。撰写《筹南五论》论述兴明大计,呈送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很得赏识。清顺治八年(1651年)浙榜副榜第三名;十一年副贡;十四年,参加顺天(今北京)乡试中举,御试第二名,参加礼部会试未中。十五年,在江南奏销案中受牵连,被罢免功名。于是心灰意冷,浪迹四方,北走宜化(今河北)、云州(今山西大同);南去洺州(今河北永年)、漳阴(今河北大名)、邢丘(今河南沁阳)、魏国故地;东至济宁、兖州,游历名山大川,结交豪杰名士,成立十郡大社,嬉笑怒骂皆成诗文。任保和殿大学士的王熙一向敬重计东,几次推荐都未成功。计东游河南时结识宋荦。宋荦出任江苏巡抚时,计东已去世20余年,宋荦将他的遗稿辑成《改亭集》刊行,入《四库全书》存目(录)。道光(1821~1850年)初,江苏巡抚陶澍在苏州沧浪亭刻500名贤像,计东是其中之一。另著有《诗集》。
钮观(生卒年份不详)字襟湘,东汲港(今南心村)人,秀水籍诸生。童年聪慧,过目成诵。刚成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性格忠厚温和,遇人不论贵贱,都很谦虚有礼。别人有困难相求,总尽力帮助解决。他一生醉心于诗,著有《潇洒独唫编》。儿子钮应斗考中进士任漳浦知县后,朝廷封钮观为文林郎。84岁被推举为乡饮宾。
钮应斗(1619-1692年)字宿夫(甫),秀水籍,东汲港(今南心村)人。性情沉静,不苟言笑。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十六年癸未科杨廷鉴榜三甲二百十五名进士。明崇祯十七年,任福建漳浦知县。到任即走访当地绅士及有名望的长者,询问民间疾苦。继续实施前任知县的善政。漳浦地处滨海,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号称“金浦”。他为官清廉,一尘不染,深受百姓爱戴。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反清政权后,平国公郑芝龙放纵部下,骚扰百姓,无人敢管。钮应斗到漳浦后严加惩治,并行文报告郑芝龙。郑十分恼怒,想加罪于他,被大学士黄道周、尚书何楷劝阻、调解,才勉强写信给钮应斗表示谢罪并训诫部下。从此郑部下再到漳浦就不敢胡作非为。清军平定福建后,钮应斗回到故里,未满30岁。不少高官屡次请他出仕,都不答应。他布衣蔬食,隐居乡下,设学馆执教近50年,终年74岁。
钱士钅宏(生卒年份不详)字贡南,用商子,名寓孙,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经魁举人,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榜三甲二十名进士。出任昌化(现浙江临安)知县,体恤百姓,整顿民风,兴办学校,杜绝贿赂,有古代良吏的作风。昌化境内多山,山洪冲毁农田,土地贫瘠,前任官员因循守旧,得过且过。钱士钅宏到后,发展当地生产,鼓励民众垦荒以补足田税额,规定谁垦归谁。此做法被推广到临县。当时浙江大中丞遂宁很赏识其才,未满三年,以两浙第一清官特荐,升山东武定知州。离开昌化之日,民众扶老携幼拦道挽留。武定州治安非常不好,邻县的强盗与州中豪绅暗中勾结,官府毫无办法。钱士钅宏到任后抓住盗首,严加惩处,震慑豪绅,强盗敛迹。他像治理昌化一样,因地制宜实行发展生产的措施,获得百姓信赖。康熙三十二年,分行政区被提拔,不久辞官归乡。在任上严于律己,回家时囊无余资,门庭萧条,布衣素食,杜门谢客,鳏居而终。子钱守中,无锡训导。孙金森,宰珙县(今四川宜宾)知县。
钱守中(生卒年份不详)字书绅(升),号远亭,钱士钅宏子。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附贡生,任上海教谕、无锡县儒学训导。他因儿子金森而尊贵,获赠蒙化府(今云南省蒙化县)同知。钱守中风流倜傥,初任锡山训导,与秦洛生弟兄、储在陆、大小阮及当地名士诗酒往还,朝夕吟咏。后调任上海,因年老退休。每日与张后村、徐虹亭、包南川及博野公等欢聚,畅饮作诗,诗集中唱和之作居多。诗作豪放之中也不时显露俊逸之趣,读其诗如见其人。著有《西畴草堂集》
金森(生卒年份不详)本姓钱,亦名钱金森,字子厚,号笠庵,钱士钅宏孙,吴县籍。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榜三甲四名进士。宰珙县(今四川宜宾)知县,蒙化府(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区)掌印同知 。
潘葆光(1671-1723年)本姓徐,号澄斋,又号友斋;字亮直,又字希圣,归安(今属浙江湖州)籍,南旺(王)港(今利农村)人,后迁居归安。父潘尔夔,诸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时,潘葆光献诗赋,被选取进京。康熙四十七年,顺天府乡试举人;康熙五十一年,皇帝特赐一体殿试。壬辰科王世琛榜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七年,册封琉球副使,赐一品麟蟒服。在琉球,游遍山川海间,考察制度礼仪,了解人情风俗,对每一种特别的事物都询问明白,去疑存信。著成《中山传信录》六卷,书内收藏《琉球地图》《琉球三十六岛图》《针路图》。从出使乘坐“封舟”渡海的情形到琉球的宴会礼仪,从琉球的衣食住行到风俗方言都有详细记载,是一份研究清代航海、外交与琉球的政治、经济、风俗的珍贵资料。著有《海舶集》三卷。回国后,20余年未升迁,以病告退。雍正元年(1723年)清世宗发诏书起用他为御史。诏书未到,潘葆光已去世。他是孝子,早年丧父,孝母爱弟。母患痢疾,百药难见效,他祷告于宗祠,割臂肉煮成药汤。弟患上顽疾,他辞去学馆照看数月,直到弟弟痊愈。他家境贫寒,当得知一邻居卖妻度日时就倾其所有接济,以改自己家里无米下锅。
陈王谟(生卒年份不详)字虞佐,号东溪,计家(阿)港(今龙桥村)人。南浔庄廷钅宏“明史案”中,舅潘柽章被杀,二子充军塞外。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朝廷开禁,可捐款赎罪。陈王谟正好在京。他为人温和,能主持正义,费了很多周折,查看了涉及案件的许多衙门的文档,查出档案中的差错,潘柽章二子即获释。海宁籍礼部尚书许汝霖对他深为叹服。陈王谟从小聪明过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时,陈王谟献诗赋,在面试的学子中名列一等,任四朝诗馆的纂修。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北榜中举。康熙五十一年,会试第一,皇帝命取试卷进呈,特赐一体殿试。康熙壬辰科王世琛榜三甲十四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广东司主事。乾隆九年(1744年)陈王谟在五牛圩建奏福桥。著有《容膝斋集》。
钱霑(生卒年份不详)字上沐,号东畦,别号宿夫,秀水籍,南塘港(今南塘村)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岁贡生。他为人忠厚,求学力求广博,喜欢收集旧闻,曾编辑《吴江县志续编十卷》,撰写《广类函一百三十卷》《氏族统志八卷》。
钱之青(生卒年份不详)字恭李(公理),号数峰,钱霑孙。清乾隆元年(1736年)乡试中举,任山西宁武知县。宁武县在雁门、大同之间,明末李自成造反,总兵周遇吉全家被杀,百余年来无人祭祀。钱之青屡次建议祭祀周遇吉,并请示朝廷,终于获准。后调榆次(今山西省榆次市),修复水利,増筑清宴、丰乐(今山西榆次丰乐镇)等河堤,保障百姓田园。升任朔州(今山西朔州市),立法均衡赋税额,尚未实施,就被调任保德州(今山西保德市)。保德城靠近黄河,临河山势险峻,木材商人的木筏行到此地,常触撞怪石而漂散,不良之徒乘机抢掠。保德外接蒙古,来往人马在久雨路断时就舍陆路改乘船,往往舟覆溺水。钱之青捉拿惩治抢掠之徒,在峻岭之中开凿道路,来往商旅得以安全 。遇到金川用兵,军饷不征派民间。军费全由国库支出,百姓感叹佩服。从调到榆次后,多次遇到战事,当地百姓都生活安定,不受影响。留下诗集若干卷,巡抚陆燿为诗集作序。有《五峰行役诗钞》《数峰诗钞》。
陈位坤(生卒年份不详)号宁斋,字惕(踢)功(公),陈王谟子。清乾隆六年(1741年)监生。喜好作诗,精于书法,选任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州判。义宁多桑,但百姓不懂养蚕,把桑枝当柴火。陈位坤到后,传授育蚕方法,百姓获利。他离去后,百姓十分想念他,为他建祠 。著有《澄溪吟草》。
钱大培(生卒年份不详)字树棠,号巽斋,浙江籍监生,世居南塘港,钱之青子。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顺天副榜中举,副贡。任盱眙(今盱眙县)训导。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抚养两个弟弟到其成家。著有《餐胜斋诗稿》,赵筠为他刻印《餐胜斋诗稿》,编辑《巽斋诗钞》。
司马梦祥(生卒年份不详)本姓沈,字南耘(英),号朴堂,大谢圩(今大谢上圩、大谢下圩)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举。年轻时在中峰山读书,专心刻苦。所写文章见解深刻,文笔豪放,独树一帜。言行都合乎儒家规范,当地人士称他为杰出人物。中举后在南皮书院任主讲,后任安徽省灵璧县训导。南皮与灵璧有功名的人历来很少。司马梦祥悉心训导启迪,于是两地始有科举考试考中的人。他的诗清纯淡雅,不求辞藻华丽。著有《朴堂存稿》《朴堂诗稿》。
朱法大(朱法度,生卒年份不详)东厍(舍)港(今郎中村或茅塔村)人,在盛泽西市开赌场。他凶横滋事,曾抓住仇人沈滚灯,剖挖内脏,再把砖石放入腹中,将尸体沉入河底。住处周围枪炮林立,官府想逮捕他不敢动手。清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军东进将到盛泽。江苏巡抚徐有壬怕朱法大趁机闹事,急于抓捕他。朱法大的弟弟朱法二当时已被官府抓捕关在狱中。有人出主意释放朱法二,让他们弟兄率领团练去对抗太平军。于是朱法大更加横行无忌,以杀太平军为名索要饷银,如果官府不答应,就胡作非为。咸丰十年七月初一,提督孙金彪率众千余人,将朱法大包围在西市,擒获弟兄俩,抓获手下党羽20余人。团练人员一日散尽。
俞清志(1917-1943年)安徽省南陵县溪家滩人。俞清志早年丧父,抗日战争初期,参加第三战区战时干部训练团受训。民国27年(1938年)毕业,随沈立群(时任吴江县县长)到吴江县。在吴江,俞清志与丁秉成、沈月箴、沈文潮等中国共产党党员接触。民国29年,被任命为吴江县第三区区长,兼区抗敌自卫队大队长。自卫队驻地在坛丘暗众浜(今小熟村)。俞要求部下严格遵守部队纪律。有个士兵因喝喜酒请假,部队准假1天。他晚上未归队而被打军棍10下。有个士兵强奸民女,俞清志报县获准后执行枪决。他不准乡、保长为日伪军征粮,违者作汉奸论处。6月的一天傍晚,俞清志得知日伪军要袭击三区,就率三个班的士兵在茅塔乡的桑地里和房屋间,伏击50余名日伪军。翌日,抓获汉奸曹永生,召开群众大会,就地枪决。12月,俞清志和金若望在坛丘镇的天源堂药店(地下党联络点)商定: 12日夜,俞清志同金大鹏、沈文潮等人潜赴盛泽镇处决同盟会盛泽分会会长叶冠吾。民国30年2月26日,俞清志率部袭击伪盛泽区公所,杀伪区长简汉青,文牍沈少畲。二三月间,日军到农村清乡。俞清志率部队诱敌深入,在坛丘四亭子,打死日军伍长菊池、兵士宫崎,徐喜标等伪军逃跑。日军对俞清志恨之入骨,伪省警务处下令通缉,并悬赏2000元。俞清志将金大鹏安排在区大队任副大队长,王化鹏任区政工干部,还接收一批进步青年到区里工作。在区内推行“二五减租”,更引起忠义救国军的忌恨。民国32年1月,忠义救国军接到暗杀俞清志的密令,派李振琪串通区助理沈峙山,诓骗俞清志携带田赋清册去严墓交给沈立群。10日上午,航船在严墓镇靠岸后,沈峙山借故离开。俞清志走到严墓镇西汇街致和震药店门前时,遭李振琪突然袭击,中弹牺牲。
潘天扬(1918-1949年)曾用名沈月明,坝里村人,早年家乡务农。民国30年(1941年)10月,中共大谢党支部成立,潘天扬是其中一名党员。12月,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到大谢乡抓捕外来党员蔡允中、赵子扬。之后,大谢乡外来党员全部撤离,支部暂停活动。民国31年4月,大谢乡恢复党支部,潘天扬担任武装委员。民国35年冬,潘天扬到盛泽染练企业中去开展工作,发展党员。民国36年,中共淞沪工委决定以大谢乡为中心,组织武装力量,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民国37年2月,潘天扬和顾阿坤打入乡自卫队。4月23日,趁新塍镇东岳庙庙会执行夺枪任务,其他党员作掩护,沈如淙指挥。潘混在人群中,袭击驻镇的新北乡国民兵队班长,并下了他的枪。数日后,潘所缴枪支外露,被大谢乡自卫队队副发现。潘转移到青浦县东参加江南人民反征总队第一支队任组长。一天,潘天扬小组8人,被敌人以两个营的兵力封锁在村中一幢房子里。他指挥战友突围,独自翻围墙跳入河中,抄到敌人背后,打死敌人的机枪手,使战友安全脱险,自己身负重伤,与战友失去联系,且。青东游击队把潘秘密送至上海十六铺民船工会医务室余澄怀医师处医治。民国38年,潘去南汇县坦直桥当勤务兵。5月下旬,在一场冲突中牺牲,年仅31岁。
陆荣光(1899-1974年)字再云,大谢乡塔头浜(今星塔村)人,父陆少南是名中医,子守德。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会计系,留校任教两年。在大学,受导师邵力子、陈望道、薛仙舟影响,研究合作理论,试办信用合作社。民国15年,由邵荐举,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干事,供职于国民政府交通部,先后任会计员、会计科长。民国22年12月,任扬子江水道讨论会会计长,得到中国银行、江苏省农民银行及叶初伧、赵棣华等支持。民国23年,在家乡募集资金,计划重建跨伦字、基字两圩的5孔石板桥——太平桥。民国25年3月,创办大谢乡绸业运销合作社,号召民众发展蚕桑丝绸业,丝绸户以股入社。合作社统一收绸标准,按质论价,就地收购农户丝绸;给资金短绌者发放无息贷款或由合作社担保向农民银行低息贷款。开办农仓,储押米粮,兴办夜校,提高农民素养,使大谢乡成为经济发展模范乡。8月,建造太平桥,民国26年3月竣工;下半年,在沈泥村泥水浜庙里办洋学堂。抗日战争爆发,合作事业停顿。民国32年10月,陆荣光任国民政府会计处会计;民国33年7月,兼任参军处会计局副局长。民国35年2月16日,恢复大谢乡合作社,大谢乡被中国合作事业协会择定为实验区,陆任主任。11月,襄助寿勉成组建国民中央合作金库,出任副总经理兼上海信托部经理。11月25日,有10个成员社组成的吴江县丝绸运销合作联合社成立。民国35年起,先后兼任吴江县立中学商科教员,私立盛湖中学校董,并解囊资助。民国38年春,迁居中国香港。2年后迁台北市,开设会计事务所,与友人合作创办中医学院,被推任院长,陆谦辞不就。1974年,在香港病逝。